冠心病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有典型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症状评估、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诊断,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治疗包括药物、介入、外科,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更年期后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1.粥样硬化形成:多种危险因素可促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等成分沉积于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异常升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蛋白,其水平升高会促进斑块形成;高血压(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发展);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脂质代谢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老化等改变,发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如绝经前女性受雌激素保护,发病风险低于男性,绝经后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发病风险稍高。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心绞痛: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常位于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不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胸痛等相关症状的特点,如发作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2.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等会升高,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或T等,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血脂、血糖等检查:了解患者血脂、血糖水平,评估是否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3.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但很多时候患者在无症状时心电图可能正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运动负荷心电图: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辅助诊断冠心病。
4.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
冠状动脉CTA:通过CT扫描重建冠状动脉图像,可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稍逊于冠状动脉造影。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运动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吸烟者应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
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2.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等。
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外科治疗: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情况,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搭桥”手术,为心肌建立新的血液供应通道。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冠心病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关注病情,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可能诱发心绞痛等发作。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要严格管理血糖,防止血糖波动加重血管病变,在治疗冠心病药物的选择上需考虑对血糖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定期监测血糖、心电图等相关指标。
3.女性更年期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除了遵循一般冠心病预防和治疗原则外,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等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