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区别
低血糖指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等,病因有饮食、疾病、药物等,表现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诊断靠血糖检测等,治疗需补葡萄糖等,预防要合理饮食等;低血压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等,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因有体质、疾病等,表现不同,诊断靠血压测量等,治疗分情况,预防要加强营养等
一、定义与本质
1.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其本质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低,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不同年龄段人群低血糖的判定标准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正常血糖低限为2.2mmol/L。
2.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压降低。
二、病因方面
1.低血糖
饮食因素:长时间未进食、节食过度或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等。例如,一些减肥人群过度控制饮食,可能因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引发低血糖。儿童如果空腹时间过长,如早餐摄入不足,也易出现低血糖情况。
疾病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胰岛素瘤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降低;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减退,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药物因素: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如胰岛素剂量过大、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合理等,容易引起低血糖。
2.低血压
生理性因素:体质瘦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血压往往偏低。长期卧床的人突然站立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体位改变导致血液回流不足。
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血压降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引起血压下降;大量失血、严重感染、过敏等情况也会导致低血压,这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或血管扩张等原因。
三、临床表现
1.低血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所致。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
中枢神经症状:严重低血糖时会出现意识模糊、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等情况。如果大脑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后,可能遗留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2.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患者会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晕厥或休克。慢性低血压患者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病情较轻的可能仅在突然站立时出现一过性头晕,病情较重的则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人低血压可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因为头晕等症状可能导致平衡失调;妊娠期女性出现低血压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等。
四、诊断方法
1.低血糖
血糖检测:测定血糖水平是诊断低血糖的主要依据。患者出现上述低血糖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检测血糖。如果血糖值低于正常范围(成年人空腹<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同时症状随血糖升高而缓解,基本可诊断为低血糖。
持续血糖监测:对于一些反复发生低血糖或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通过持续血糖监测仪来了解血糖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明确低血糖的发生时间、频率及与症状的关系。
2.低血压
血压测量:定期测量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基本方法。采用标准的血压测量方法,至少测量两次非同日的血压,如果均低于正常范围,可考虑低血压。对于体位性低血压,还需要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测量站立位血压时,应在患者站立后1-3分钟内进行测量。
病因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怀疑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可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可进行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等相关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1.低血糖
治疗: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补充葡萄糖。轻者可口服含糖饮料、糖果等;重者需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对于因药物引起的低血糖,需调整药物剂量。
预防:糖尿病患者应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定时定量进餐,可随身携带糖果等以备不时之需。健康人群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饥饿。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2.低血压
治疗: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加强营养、适当运动等方式改善。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由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止血、输血等治疗;由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缓慢改变体位,避免突然站立等。
预防:体质瘦弱的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老年人要避免快速改变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患有相关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