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什么意思
胸腔积液是胸腔内积聚过多液体,常见原因有感染性因素(细菌、结核杆菌感染)、恶性肿瘤相关因素(原发性胸膜肿瘤、转移性肿瘤)及其他因素(心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外观、生化、细胞学、病原学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及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缓解症状,需综合考虑个体化诊疗。
一、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旁胸腔积液,多由肺部的细菌感染蔓延至胸腔引起,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等。例如,肺炎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炎症可能波及胸腔导致胸腔积液产生。在儿童中,肺炎相关的胸腔积液也较为常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肺部感染后更易引发胸腔积液情况。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是引起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结核杆菌感染胸膜后,会导致胸膜炎症反应,使液体渗出增多形成胸腔积液。对于有结核接触史或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的人群,需高度警惕结核性胸腔积液。
2.恶性肿瘤相关因素
原发性胸膜肿瘤:如胸膜间皮瘤,可直接导致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
转移性肿瘤:许多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至胸膜引起胸腔积液,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转移至胸膜时,肿瘤细胞会刺激胸膜,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在老年人群中,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相对较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且肿瘤转移至胸膜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3.其他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腔内液体漏出增多形成胸腔积液。对于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老年心脏病患者,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相关表现。
低蛋白血症:当血浆白蛋白水平过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易从血管内渗出至胸腔,引起胸腔积液。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如长期患有慢性肝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相关的胸腔积液。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胸膜时,可引起胸腔积液。这类患者通常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表现,如关节疼痛、皮疹等,在疾病活动期更容易出现胸腔积液。
二、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胸腔积液较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有胸闷,随着积液量增多,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例如,大量胸腔积液时,患者会感觉气促明显,不能平卧,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胸廓弹性较好,少量胸腔积液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增快;而老年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即使少量胸腔积液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
胸痛:多为刺痛,在积液量较少时较为明显,随着积液增多,脏层和壁层胸膜被分开,胸痛可能减轻或消失。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由积液刺激胸膜引起。
2.体征
视诊:积液较多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语颤减弱。
叩诊:患侧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胸腔积液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内有致密阴影,少量积液时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弧形致密影。对于儿童患者,胸部X线检查相对较为常用,但需注意辐射剂量问题。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部位,还可帮助发现肺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对于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等有重要价值。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检查: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清亮;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例如,结核性胸腔积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血性胸腔积液需考虑恶性肿瘤或创伤等可能。
生化检查:包括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测定。漏出液蛋白含量通常低于30g/L,LDH低于200U/L;渗出液蛋白含量常高于30g/L,LDH高于200U/L。
细胞学检查:查找肿瘤细胞对于诊断恶性胸腔积液至关重要。
病原学检查:如查找结核杆菌等,有助于明确感染性胸腔积液的病因。
四、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胸腔积液: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结核性胸腔积液,则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如心力衰竭引起的需纠正心衰,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需补充白蛋白等。
2.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大量胸腔积液时,首次抽液量一般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避免因快速大量抽液导致纵隔迅速移位,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对于反复产生的胸腔积液,可考虑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总之,胸腔积液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的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胸腔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应对方式,需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