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自己得了心脏神经官能症
判断是否患心脏神经官能症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症状表现有心血管相关的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及全身其他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辅助检查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等多无特异性器质性改变;还需结合病史(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及心理评估(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出现相关症状且经排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伴心理情绪异常时高度怀疑,最终需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判断,特殊人群判断时需考虑各自特点且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重要性
一、症状表现
1.心血管相关症状
心悸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能感觉到心脏搏动有力,这种心悸可在安静状态下或轻微活动后出现,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能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例如,部分患者在休息时突然会感觉到心脏跳动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胸痛也是常见表现,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心前区、胸骨后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胀痛等,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与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不同,冠心病心绞痛多为压榨性、闷痛,且有一定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痛诱因不明确,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往往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明显。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需深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可表现为频繁叹气样呼吸,主观上感觉吸气不够用,但客观上呼吸频率、深度可能无明显异常。
2.全身其他症状
可伴有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多梦、乏力、头晕、头痛等。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长期失眠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等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很多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因为睡眠不好而精神状态不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患者常表现出紧张、不安、情绪低落、对未来担忧等,这些情绪问题又会加重心血管相关症状,形成复杂的病情关联。比如患者会经常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无法治愈,进而陷入焦虑状态,而焦虑又会使心悸、胸痛等症状更加明显。
二、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检查可能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等,但这些改变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在患者紧张、焦虑时出现,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而ST-T改变也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并非心肌缺血导致。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等情况,但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动态心电图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的异常改变。
2.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运动、心瓣膜情况、心腔大小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脏超声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可排除心脏结构和大血管的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清晰看到心脏各腔室的大小是否正常,心肌运动是否协调等,若这些都正常,则基本可排除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症状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一般无异常。血常规可了解血液中细胞成分等情况,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若这些指标正常,可排除因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导致类似心脏症状的可能。例如,血糖、血脂正常可排除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导致相关症状的情况。
三、结合病史及心理评估
1.病史方面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若既往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出现类似症状时需要进一步鉴别是原有疾病的症状变化还是合并了心脏神经官能症。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是否有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而过度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一个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压力大且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出现上述心脏相关症状时,需高度怀疑心脏神经官能症。
还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虽然心脏神经官能症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家族中有人患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2.心理评估
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有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通过心理评估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例如,SAS评分若超过50分,提示可能存在焦虑症状;SDS评分超过53分,提示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心理评估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心脏神经官能症需要综合考虑症状表现、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及结合病史和心理评估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且经过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等疾病,同时伴有心理情绪方面的异常,就要高度怀疑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在判断时更要仔细排查器质性病变;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对于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要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