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术后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神经、伤口及出血)、疼痛管理(评估与镇痛)、管道护理(尿管、引流管)、饮食护理(早期饮食及注意事项)、康复活动护理(早期活动指导与活动中监测)、心理护理(心理评估与干预),各方面均需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等具体情况细致进行以促进患者康复。
一、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压控制至关重要,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手术部位再出血或破裂,过低则可能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左右,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例如,若患者基础血压较高,术后早期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来维持血压在合适范围,密切观察血压波动情况,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心率方面,过快的心率会增加心脏耗氧量,也不利于术后恢复,应将心率控制在适宜范围,如60-80次/分钟左右,同样需动态监测。
2.意识及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神经系统指标。因为主动脉夹层可能影响脑部供血,术后需警惕脑缺血或出血等并发症。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意识变化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等,成人则可能出现嗜睡、烦躁、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需密切关注并准确判断。
3.伤口及出血情况监测:查看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液量、颜色、性质等。正常引流液量会逐渐减少,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至清亮。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有出血情况,需立即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切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二、疼痛管理
1.疼痛评估: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如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在0-10分中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对于无法言语表达的患者,如儿童,可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方式来评估疼痛程度。
2.镇痛措施: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相应镇痛措施。对于轻度疼痛,可采用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对于中重度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例如,儿童使用镇痛药物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镇痛效果及患者的不良反应。
三、管道护理
1.尿管护理:保持尿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定期更换尿袋,观察尿液颜色、量、性质。一般每周更换尿袋1-2次,根据尿管材质等具体情况调整更换频率。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需做好尿道口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留置尿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尿管,避免损伤尿道,同时要加强尿管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2.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扭曲、受压。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变化。不同部位的引流管护理有差异,如胸腔引流管,要注意观察引流液中有无气体逸出等情况。对于术后患者,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任何异常情况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四、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术后早期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进食。一般先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再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要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原则。低盐饮食可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低脂饮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复发;高蛋白饮食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例如,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调整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和术后恢复。
2.饮食注意事项: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甚至影响病情。暴饮暴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不利于术后恢复。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少食多餐。
五、康复活动护理
1.早期活动指导:术后早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室内行走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活动量的安排不同。儿童患者要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2.活动中的监测:在患者活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发现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让患者休息并报告医生。
六、心理护理
1.患者心理评估:了解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如是否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对手术效果的不确定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特点不同。儿童可能因陌生环境和身体不适出现哭闹、不安等情绪;成人可能因担心疾病复发、影响生活工作等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2.心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恢复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成人患者,可组织康复成功的患者进行交流,分享经验,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