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弱视是什么意思
视力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有单眼斜视、屈光参差等常见病因,表现为视力下降等,可通过视力等检查诊断,预防需定期查视力等,治疗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等,不同年龄儿童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要关注患儿心理状态。
一、视力弱视的定义
视力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指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例如,儿童如果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通常是0-6岁)存在上述影响视觉刺激输入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弱视发生,其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儿童视力。
(一)不同年龄正常视力标准
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5;
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7。
二、视力弱视的常见病因
1.单眼斜视:当儿童发生单眼斜视时,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大脑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传入,长期如此就可能引发弱视。例如,一只眼睛向内斜(内斜视)或向外斜(外斜视),斜视眼的视觉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影响视觉发育。
2.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一般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时,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大小和清晰度不同,大脑会抑制屈光不正较严重眼的视觉信息,导致该眼弱视。比如,一只眼近视度数为300度,另一只眼近视度数为600度,度数高的眼睛成像更模糊,容易发生弱视。
3.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远视度数≥5.00D)、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D)或高度散光(散光度数≥2.00D)的儿童,由于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影响视觉正常发育,从而增加弱视发生风险。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眼球发育不够,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导致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模糊,不利于视觉系统的成熟。
4.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病,会遮挡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不能获得正常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引发弱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晶状体混浊阻挡了光线到达视网膜,视网膜无法正常接受视觉信号进行发育,容易出现弱视。
三、视力弱视的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视力,且单眼或双眼视力较差。比如,3岁儿童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5,就需要考虑弱视可能。
2.立体视觉障碍:弱视儿童往往立体视觉发育不完善或缺失,影响其对空间距离的判断,这在从事需要精细立体视觉的工作时会表现出明显缺陷,如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深度等。
3.眼球运动异常:部分弱视儿童可能伴有眼球运动不协调等情况,如出现斜视等眼球位置异常表现,这与前面提到的单眼斜视导致弱视的机制相关,是弱视的一种伴随表现。
四、视力弱视的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不同年龄有相应的正常视力标准,如前面所述。例如,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儿童进行检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视力下降及下降程度。
2.屈光检查:进行散瞳验光等检查,明确儿童的屈光状态,排查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等情况。散瞳可以放松眼部肌肉,得到更准确的屈光度数,以便判断屈光因素是否是导致弱视的原因。
3.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方法,判断儿童是否存在斜视等眼位异常情况,因为斜视是引发弱视的常见病因之一。例如,角膜映光法可以初步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眼位是否正常。
4.视觉诱发电位检查:通过检测视觉神经系统的电活动,评估视网膜到视觉中枢的神经传导功能,辅助诊断弱视。该检查对于一些难以配合视力检查的儿童(如婴幼儿)有一定帮助。
五、视力弱视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
1.定期视力检查:婴幼儿期开始就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般3岁左右应进行首次全面视力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视力,以便早期发现视力问题。
2.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教育儿童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例如,规定儿童每次近距离用眼不超过30分钟,然后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等。
3.及时治疗眼部疾病: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可能影响视力发育的眼部疾病,应尽早进行治疗,去除形觉剥夺因素,降低弱视发生风险。
(二)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使视网膜能够接收到清晰的物像,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刺激。例如,根据儿童的屈光检查结果,验配合适度数的眼镜并督促儿童坚持佩戴。
2.遮盖治疗:对于单眼弱视患儿,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例如,遮盖时间根据患儿年龄和弱视程度而定,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短时间遮盖,如每天遮盖健眼2-3小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调整遮盖时间。
3.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设备或游戏,如弱视训练仪训练等,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和视觉功能。视觉训练可以包括精细目力训练、同时视训练、融合视训练等,帮助患儿恢复双眼视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预防和治疗弱视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期要特别注意及时发现眼部异常并处理;学龄期儿童要注重用眼习惯的培养和坚持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由于其视觉发育可能更易受影响,更应加强视力监测和早期干预。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弱视治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