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术后危险期通常在术后1-3天,此期有出血、器官灌注不良、心律失常等风险。老年、年轻、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注意事项,可通过密切监测、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等措施降低风险,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与脏器功能,维持电解质和血容量平衡,做好出血、呼吸道、血管并发症等预防护理。
一、主动脉夹层术后危险期的时间范围
主动脉夹层术后危险期通常在术后的1-3天内。在这个时间段内,患者面临着多种可能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器官灌注不良、心律失常等。这是因为手术过程对机体造成一定创伤,术后早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手术相关的血管重建等情况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术后早期主要风险及相关机制
(一)出血风险
术后早期出血可能源于手术部位的血管吻合口。主动脉夹层手术需要对病变血管进行处理,如人工血管置换等,吻合口在术后早期可能因血管壁修复不完善、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发生出血。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数据因不同研究而异,一般在5%-10%左右)的患者会在术后早期出现吻合口出血情况,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血压波动、贫血等一系列问题。
(二)器官灌注不良
由于主动脉是重要的供血血管,术后血管重建可能会影响到各个器官的血流供应。例如,若主动脉弓部手术,可能会影响到脑、心脏冠状动脉等的血流。脑灌注不良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改变等;心脏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相关研究显示,术后器官灌注不良的发生率约为8%-15%,这与手术操作对血管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血管吻合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
(三)心律失常
主动脉夹层术后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其发生机制与手术创伤、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心脏在手术打击下,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多种心律失常类型。有统计数据表明,约20%-30%的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三、特殊人群的术后危险期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危险期内,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因为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对其重要器官灌注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需要关注出血相关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建议将老年患者安置在监护条件较好的病房,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器官功能储备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危险期的监测。年轻患者可能因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青春期女性患者可能因手术影响激素水平等。在监测方面,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外,要关注年轻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术后的不适可能对年轻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恢复。要及时与年轻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1.高血压病史患者:这类患者本身血压调节机制存在问题,术后血压的控制尤为重要。在危险期内,要严格监测血压,因为血压的波动可能导致手术部位再次出血或器官灌注不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降压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影响器官灌注。
2.糖尿病病史患者: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在危险期内,要关注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营养支持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四、降低术后危险期风险的措施
(一)密切的术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例如,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出血等情况;当心率出现明显异常时,要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
2.脏器功能监测:包括肾功能(通过监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肝功能(监测转氨酶等指标)、脑功能(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等。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一旦发现脏器功能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1.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血钾、血钠、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因为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例如,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根据电解质检测结果,及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血容量管理:合理控制患者的液体入量和出量,维持正常的血容量。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血容量不足导致器官灌注不良,或血容量过多增加心脏负担。
(三)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出血预防护理: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对于引流管,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若发现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
2.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咳痰,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病情较重、无法自主咳痰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操作,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3.血管并发症预防: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的血运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若发现肢体出现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要考虑是否存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