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荨麻疹怎么回事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及非免疫因素相关,常见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等多方面,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和病程分类,诊断依据病史等,治疗需消除病因、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不同情况及注意要点
一、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免疫反应有关。其中,Ⅰ型超敏反应是常见的诱发机制,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此外,非免疫性因素也可引起荨麻疹,例如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贝、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动植物因素(如动物皮毛、昆虫叮咬、毒毛虫刺激、花粉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紧张、抑郁等)以及内科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诱发荨麻疹。
二、常见病因
1.食物因素:动物性蛋白是较常见的诱发荨麻疹的食物原因,像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也可能引发。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也有导致发病的可能。
2.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引发的荨麻疹常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3.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引起物理性荨麻疹。
5.动植物因素:动物皮毛、昆虫叮咬、毒毛虫刺激、花粉等可导致部分人发病,另外,有些女性在月经周期发作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6.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通过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而诱发荨麻疹。
7.内科疾病因素: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内科疾病也可能伴发荨麻疹。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红色、白色或皮色,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多数患者瘙痒较为明显。
2.病程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起病常较急,患者常常能明确发现病因,风团数目一般较多,经过治疗后大多可在短期内痊愈。慢性荨麻疹病程反复发作超过6周,病因常常难以明确,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如发病诱因、皮疹特点(风团,时起时消)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补体、自身抗体检测等,以协助寻找病因。
2.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多为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较剧烈,病程较长。还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水肿,累及皮下组织,境界不清,一般无瘙痒,可单发或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由于病因难以明确,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首先应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应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能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3.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等方法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如果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就应避免食用该食物;如果对花粉过敏,在花粉季节应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注意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应环境变化。
注意饮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注意皮肤护理:注意皮肤清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产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经常发生荨麻疹时,家长应更加仔细观察其发病诱因,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在治疗上,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等因素更容易诱发荨麻疹,所以要注意预防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经常发生荨麻疹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内科疾病,因为老年人患内科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心理疏导。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经常发生荨麻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寻找并避免过敏原、注意皮肤护理等。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