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算低血压
低血压有成人和儿童不同标准,分生理性(体质性、体位性)和病理性(继发性、原发性),危害包括影响脏器灌注等,应对措施因类型而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各自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需结合自身情况关注血压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低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一)成人低血压标准
一般来说,成年人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60mmHg时,可定义为低血压。但这一标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个体的基础血压、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例如,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平时基础血压就在100/60mmHg左右,但无任何不适症状,可能不属于病理状态的低血压;而对于原本血压正常,突然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同时伴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的成年人,则需要考虑为病理性低血压。
(二)儿童低血压标准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低血压标准有所不同。新生儿收缩压低于60mmHg、1-12个月婴儿收缩压低于7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低于70-80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可考虑为低血压。儿童低血压也需结合其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是否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表现。例如,新生儿出现低血压可能与早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较大儿童出现低血压可能与营养不良、失血、严重感染等情况相关。
二、低血压的类型及特点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
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生可能与遗传、身体瘦弱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体型较瘦的年轻女性,基础血压可能偏低,但通过加强营养、适度运动等,血压可维持在相对稳定且无不适的状态。
2.体位性低血压
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同时伴有头晕、视力模糊、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位改变时,血液重力作用导致血液暂时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物或镇静催眠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比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在体位改变时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这类人群在起床或站立时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二)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性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引起,如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恶性肿瘤等。例如,严重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可引起血压下降;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也会导致血压降低。这类患者除了低血压表现外,还会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症状,如严重感染时的高热、寒战,急性心肌梗死时的胸痛、胸闷等。
2.原发性低血压病
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年轻女性,除了低血压外,可能还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出汗异常、心跳加快等,但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三、低血压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一)低血压的危害
1.对脏器灌注的影响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低血压,若血压过低,都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例如,脑部灌注不足时,可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等,严重时可能引发晕厥,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心脏灌注不足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肾脏灌注不足则可能引起尿量减少、肾功能损害等。
2.病理性低血压的潜在风险
对于继发性低血压,由于其是由其他严重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可能会导致原发疾病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比如,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若不控制感染,感染可能扩散,引发感染性休克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二)应对措施
1.生理性低血压的应对
体质性低血压:加强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时,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身血压变化情况。
体位性低血压: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站起或起床。起床时可先在床上坐一会儿,然后再缓慢站立;站立时可先稍微活动一下四肢,促进血液回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进行下肢的按摩或被动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体位性低血压。
2.病理性低血压的应对
对于继发性低血压,关键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严重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压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进行输血等治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低血压则需要针对内分泌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需要补充糖皮质激素等。在治疗原发疾病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不同人群低血压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起床、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降压药物等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儿童
儿童低血压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低血压相关表现,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的低血压,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三)女性
女性体质性低血压相对较为常见,尤其是年轻女性。在月经期间,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血压的波动。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如果出现低血压相关不适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适当增加盐分摄入(但要注意适量,避免长期高盐饮食导致其他健康问题)、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