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心脏病手术治疗包含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等常见类型,术前需进行一般状况、心血管相关及全身系统评估,术后要进行生命体征等监测和康复锻炼,且存在手术相关风险如出血、感染、心律失常及长期并发症如心脏功能不全复发、瓣膜相关问题,整个治疗过程需多方面综合管理,患者要积极配合以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
一、心脏病手术治疗的常见类型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通过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等血管,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建立一条新的血液流通路径,为心肌供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手术可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该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
2.心脏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当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可采用此类手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病变,瓣膜置换术通过植入人工瓣膜来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而对于一些病变较轻的瓣膜,可进行修复术。该手术的效果经长期临床观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身体状况较好的中青年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有瓣膜病史且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更好地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
3.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通过手术修复心脏的解剖结构异常,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大量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临床数据显示,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患儿的体重、心肺功能等因素。有家族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进行产前检查,若发现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需在出生后及时评估并确定手术方案。
二、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术前评估
1.一般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来初步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老年人,还需评估其器官功能储备情况,如肺功能、肾功能等,因为这些功能会影响手术的耐受性。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考虑妊娠相关的潜在影响(若有生育计划)。
2.心血管相关检查
心电图:可了解患者的心律、心肌缺血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脏问题。
超声心动图:能详细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壁厚度、瓣膜情况、心室射血分数等,是评估心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例如,通过测量心室射血分数可以判断心脏的泵血功能,正常射血分数一般在50%-70%,若低于此范围则提示心功能受损。
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重要依据。
3.全身系统评估:还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糖尿病患者在术前需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增加手术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评估肺功能,必要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以提高手术耐受力。
三、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的密切监测,术后早期需频繁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例如,若血压波动过大,可能提示存在出血或心脏功能不稳定等情况。
伤口及管道护理:对于手术切口需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对于留置的各种管道,如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要确保管道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等情况。胸腔引流管可帮助观察胸腔内有无出血、积液等情况,一般根据引流液的量和性质来决定拔除时间。
2.康复锻炼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随着病情稳定,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室内行走等。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床上活动,术后3-5天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下床活动的时间和距离。
康复期锻炼:出院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和力量训练等。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如进行简单的肢体力量练习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状况的患者,锻炼强度需适当调整,例如老年人的锻炼强度应相对适中,避免剧烈运动。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需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心肺功能的恢复,增加心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
四、心脏病手术治疗的风险与并发症
1.手术相关风险
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尤其是在血管吻合等操作部位。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通过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术中精细操作等可降低出血风险。
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纵隔感染等。切口感染可影响伤口愈合,肺部感染会加重呼吸功能负担。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切口护理和呼吸道管理等可降低感染风险。
心律失常: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手术创伤、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轻度的心律失常可能自行恢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需要及时处理。通过术中尽量减少心肌损伤、术后密切监测心电变化等可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2.长期并发症
心脏功能不全复发:尽管手术纠正了心脏的解剖病变,但患者仍可能出现心脏功能不全的复发,尤其是存在基础心血管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患者需长期服用相关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定期复查心脏功能。
瓣膜相关问题:对于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可能出现人工瓣膜故障、血栓形成等问题。机械瓣膜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而抗凝药物的使用又会带来出血等风险;生物瓣膜可能存在退变等情况。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抗凝药物或进行相关监测,定期评估瓣膜情况。
总之,心脏病的手术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术前评估、手术实施到术后护理与康复都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患者在整个过程中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