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如何引起的
荨麻疹的发生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如自身免疫性因素、免疫调节失衡;外在因素有过敏原接触(食物、吸入性、药物过敏原)、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物理因素(机械、冷热、日光刺激)及其他因素(精神、内分泌因素),这些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出现荨麻疹症状。
一、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荨麻疹与遗传有一定关联,若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个体发生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而引发荨麻疹。例如,有研究发现特定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与遗传性荨麻疹的发病相关,这类人群在相同的外界刺激下,相较于无遗传背景的人群更易出现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诱发荨麻疹。
(二)免疫系统异常
1.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某些成分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时,可能引发荨麻疹。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常合并荨麻疹,这是因为自身免疫紊乱导致机体处于一种易激惹状态,免疫系统的失衡使得肥大细胞等容易被激活,释放组胺等介质,进而引起皮肤风团等荨麻疹表现。
2.免疫调节失衡: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复杂,如T细胞亚群的平衡、细胞因子网络的稳定等。当免疫调节失衡时,例如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过度活化,会导致免疫反应偏向过敏反应方向,使得机体对原本无过敏反应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从而诱发荨麻疹。比如,在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常存在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3等水平升高,引起B细胞产生过多的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荨麻疹发作。
二、外在因素
(一)过敏原接触
1.食物过敏原:多种食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鱼、虾、蟹、蛋类、牛奶等。以海鲜为例,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进入人体后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异物,引发免疫反应。研究显示,约10%-15%的儿童荨麻疹与食物过敏相关,成人也有一定比例因食物过敏导致荨麻疹发作。例如,对牛奶过敏的个体,饮用牛奶后,牛奶中的酪蛋白等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再次接触牛奶时,就会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2.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吸入性物质是常见的过敏原。花粉季节时,空气中的花粉颗粒被人体吸入后,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同时,也可能诱发荨麻疹。尘螨是室内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尘螨的排泄物等成分可被人体吸入,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据调查,在有尘螨过敏的人群中,约20%-30%会出现荨麻疹症状,尤其是在尘螨密集的环境中,如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接触尘螨过敏原的机会增加,更容易诱发荨麻疹。
3.药物过敏原:某些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等。例如,青霉素过敏是较为常见的药物过敏情况,使用青霉素后,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出现红斑、风团,同时可能伴有瘙痒等症状。据统计,药物引起的荨麻疹约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10%左右,不同药物引起过敏的机制有所不同,但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关。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诱发荨麻疹,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引发荨麻疹。研究发现,在病毒性感冒患者中,约5%-10%会出现荨麻疹症状,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除了有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外,皮肤可能出现风团样皮疹。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诱发荨麻疹的常见原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细菌感染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作为致炎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荨麻疹。例如,皮肤化脓性感染时,局部的细菌感染可诱发全身性的荨麻疹反应,有研究表明,约15%-20%的急性荨麻疹与细菌感染有关。
3.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荨麻疹,如蛔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在体内的代谢产物等可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从而出现荨麻疹症状。例如,蛔虫感染时,人体可能对蛔虫的某些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等荨麻疹表现,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寄生虫感染引起荨麻疹的情况相对较多见。
(三)物理因素
1.机械性刺激:摩擦、压力等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荨麻疹,称为人工荨麻疹或皮肤划痕症。当皮肤受到搔抓、挤压等机械刺激后,局部皮肤可在数分钟内出现线状风团,伴有瘙痒。其机制可能是机械刺激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风团表现。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尤其在皮肤较为敏感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2.冷热刺激:冷、热刺激也可诱发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较为常见,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其发生机制与寒冷刺激导致皮肤血管收缩,然后扩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而热性荨麻疹相对较少见,在受热后皮肤出现风团等症状。不同个体对冷热刺激的耐受阈值不同,一些人耐受阈值较低,更容易因冷热刺激诱发荨麻疹。
3.日光照射:日光照射也可能引起荨麻疹,称为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其发病机制与日光中的紫外线等照射引起皮肤中的某些物质释放,导致肥大细胞活化有关。在日光强烈的季节或地区,此类荨麻疹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尤其对于皮肤白皙、对日光敏感的人群更易受到影响。
(四)其他外在因素
1.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当人体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得肥大细胞等更容易被激活,释放组胺等介质,从而引发荨麻疹。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群,荨麻疹的发病风险可能高于一般人群。
2.内分泌因素:某些内分泌变化也与荨麻疹有关,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在女性月经前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从而诱发荨麻疹。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也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据统计,约2%-3%的孕妇会发生荨麻疹。其机制可能与激素变化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皮肤血管的反应性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