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低血压有什么区别
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症状表现、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与预防原则。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有基础疾病者控制目标不同;低血压一般指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部分体质虚弱者即使血压在一定范围但有不适也属低血压状态。高血压多数早期无症状,随病情发展有多种症状及靶器官损害表现,病因包括遗传和环境等;低血压轻度可无症状,中重度有相应症状,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高血压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体重管理,药物治疗需根据情况选药;低血压生理性需加强营养、锻炼等,病理性需治疗原发病。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不同人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可能有细微差异,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下降,收缩压升高更常见,但诊断标准仍基于上述数值。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严格,需低于130/80mmHg,这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较高有关,年龄因素也会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也不超过150/90mmHg。
2.低血压:一般认为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为低血压。但对于一些体质虚弱的人群,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基础血压偏低,即使收缩压在90-100mmHg左右,但如果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也可能被认为是低血压状态。年轻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基础血压可能相对较低,但若无不适也可能属于正常变异。
二、症状表现
1.高血压: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测量血压时发现。随着血压进一步升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出现相应的症状,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高血压脑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高血压肾病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对高血压的耐受性相对较好,症状可能不典型;而年轻人血压突然升高时症状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症状,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若不控制这些因素,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2.低血压:轻度低血压可能无明显症状。中度及重度低血压可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不同人群低血压的表现不同,老年人低血压可能与体位变化有关,即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出现头晕等症状,这与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有关;年轻女性低血压可能与月经周期、体质虚弱等有关,在月经期间或劳累后可能症状加重。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贫血患者出现低血压,会加重贫血相关的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压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1.高血压
遗传因素: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系统、钠代谢等多种途径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血压调节。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盐摄入量低的地区。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对精神应激的反应不同,年轻人可能更易因工作压力等出现血压波动,老年人则可能因长期的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血压慢性升高。
2.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如女性和老年人。女性由于生理特点,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影响血压调节;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减弱,容易出现体质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从卧位突然站起时,是由于体位变化导致血液重力作用,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突然下降引起。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病理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出现血压下降。
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代谢率降低,导致血压降低。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血压调节,出现低血压。不同年龄的病理性低血压患者,治疗和预后也不同,儿童出现病理性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有关,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老年人病理性低血压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密切观察和处理。
四、治疗与预防原则
1.高血压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6g;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老年人运动应选择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年轻人运动强度可适当加大,但也要注意适度。
体重管理: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有效降低血压。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5%-10%可使血压有明显下降。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选择不同,例如,老年人使用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注意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因为这类药物对糖代谢影响较小,还能保护肾功能。
2.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因为盐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快速改变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体质性低血压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起身时动作要缓慢;年轻女性体质性低血压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改善。
体位性低血压:避免从卧位或坐位快速站起,起床时可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起;使用弹力袜,帮助下肢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可通过逐步增加坐立时间等方式来适应体位变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病理性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补充甲状腺素。对于病理性低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防止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