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包括年龄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病理性原因涉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治疗上生理性心动过速需去除诱因,病理性心动过速要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心动过速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评估、优先非药物干预等,妊娠期女性需权衡母胎安全选治疗方案,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全面评估基础疾病等。
一、心动过速的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出现生理性心动过速,这与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等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在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可能出现生理性心动过速,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因素,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率加快。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紧张、焦虑、愤怒等)、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导致心率加快,出现生理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去除相关诱因后心率可恢复正常。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当突然进行较剧烈运动时,心脏需要更快地泵血来满足身体需求,容易出现心动过速。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也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引发心动过速。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会刺激心脏的自主神经,引起心率加快。例如,当心肌缺血发作时,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情况。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代偿,从而导致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也可能出现心动过速的表现。
心瓣膜病:例如二尖瓣狭窄,会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起心动过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脏在舒张期血液反流,增加心脏负担,也可能引发心动过速。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患者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
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组织缺氧,心脏会通过增加心率来提高氧输送量,从而出现心动过速。严重贫血时,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心率加快。
感染: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这是因为体温升高,机体代谢增强,心脏需要更快地工作来满足代谢需求;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二、心动过速的治疗
(一)生理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去除诱因
对于因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生理性心动过速,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保持安静休息,通过放松心情、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一般在诱因去除后,心率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情绪激动导致的心动过速,可通过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平复心情,心率会随之下降。
对于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引起的心动过速,应避免继续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适量饮用温水,促进代谢,帮助心率恢复。
(二)病理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冠心病:需要积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同时,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药物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
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如甲巯咪唑等。当甲状腺功能得到控制后,心动过速的症状通常也会缓解。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
贫血:根据贫血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等。当贫血纠正后,心脏的代偿性心动过速情况会得到改善。
2.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病理性心动过速,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减慢心率,如普萘洛尔等。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严格遵循临床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3.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传递到心脏内的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的心肌组织,从而达到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对于适合的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电复律:对于一些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心动过速,如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电击心脏,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电复律需要在专业的设备和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能量等参数。
三、特殊人群心动过速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
儿童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儿童的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心动过速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心动过速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在治疗方面,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同时,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妊娠期女性
1.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出现心动过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很多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受到限制。首先要明确心动过速的原因,如是否与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有关,还是由其他病理因素引起。
如果是生理性的心动过速,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如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在治疗时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妊娠期心动过速,在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三)老年人
1.注意事项
老年人心动过速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治疗心动过速时,选择药物要更加谨慎,需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对于老年人的心动过速,要全面评估其基础疾病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心率、血压等变化,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容易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同时,要鼓励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以辅助控制心动过速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