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过敏的区别是什么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本质是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的宽泛概念,荨麻疹是过敏在皮肤黏膜的表现。两者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鉴别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需分别关注其特点进行诊断、治疗与防控。
一、定义与本质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本质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介导(如Ⅰ型超敏反应等)等多种因素,可由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自身免疫等多种原因诱发。例如,部分患者进食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后,体内免疫系统识别相关蛋白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等症状。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过度反应的现象,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其涵盖了多种疾病状态,荨麻疹只是过敏在皮肤黏膜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过敏的本质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某些原本无害的物质(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应答。过敏原种类繁多,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食入性过敏原(如上述鱼虾等)、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荨麻疹: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发作突然,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风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累及喉头黏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不同类型的荨麻疹临床表现略有差异,如急性荨麻疹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痊愈,而慢性荨麻疹则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甚至数月、数年。
过敏:除了像荨麻疹这样表现为皮肤风团等症状外,还可有其他多种表现。例如,呼吸道过敏可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喘息等,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消化道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眼部过敏可表现为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表现。不同部位的过敏反应表现不同,比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接触花粉后,先出现眼部和上呼吸道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下呼吸道症状等。
三、发病机制区别
荨麻疹:多数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黏膜的小血管和平滑肌,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皮肤风团、黏膜水肿等荨麻疹的典型表现。另外,也有非免疫介导的荨麻疹,比如物理性荨麻疹中的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与皮肤受冷后局部释放的一些化学介质有关,但这部分比例相对较少。
过敏: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了Ⅰ型超敏反应外,还有Ⅱ型(细胞毒性超敏反应)、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等。Ⅱ型超敏反应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Ⅲ型超敏反应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Ⅳ型超敏反应常见于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等。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发病机制不同,涉及的免疫细胞和免疫介质也各异。例如,Ⅳ型超敏反应主要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致敏T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四、诊断与鉴别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皮肤上突然出现的风团,伴瘙痒,风团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初步诊断。有时需要结合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检查来明确过敏原,帮助寻找病因。例如,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15-20分钟后局部会出现风团和红晕,提示阳性。
过敏:诊断过敏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与接触过敏原的关系、家族过敏史等,结合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例如,对于过敏性哮喘的诊断,除了患者有喘息、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外,还需要结合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过敏原检测等。如果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接触过敏原等激发因素后症状加重,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可辅助诊断过敏性哮喘。在鉴别诊断方面,荨麻疹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有昆虫叮咬史,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等;而过敏的不同类型需要与相应的其他疾病鉴别,如过敏性鼻炎需要与普通感冒鉴别,普通感冒一般还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而过敏性鼻炎主要以鼻部症状为主,一般无全身症状。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荨麻疹和过敏较为常见。儿童荨麻疹可能与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食物过敏等因素相关。在诊断和治疗上,儿童荨麻疹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寻找并避免可疑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对于儿童过敏,如果是呼吸道过敏,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如果是食物过敏,要严格避免儿童食用相关过敏食物,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敏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需要选用合适的代乳品,并在医生指导下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
老年人:老年人荨麻疹和过敏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与基础疾病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例如,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警惕药物过敏反应,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对于老年过敏患者,要注意环境因素对过敏的影响,如居住环境的清洁、温度湿度的调节等,以减少过敏发作的机会。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荨麻疹或过敏需要特别谨慎。荨麻疹可能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而过敏反应如果严重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在诊断时要权衡检查和治疗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例如过敏原检测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方法。治疗上优先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措施,如局部外用药物缓解荨麻疹的瘙痒等症状,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妊娠期女性的过敏,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孕期情况,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注意孕期的营养和休息,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减少过敏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