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的病因有什么
无精症的发生与遗传学因素、内分泌因素、睾丸局部因素、输精管道因素、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学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缺陷;内分泌因素有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促性腺激素缺乏、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睾丸局部因素涉及睾丸发育异常(先天性无睾症、隐睾)、睾丸损伤、感染因素(附睾炎、睾丸炎);输精管道因素包含先天性输精管道梗阻(附睾梗阻、输精管梗阻)、后天性输精管道梗阻(感染、手术损伤);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辐射,生活方式中的吸烟、酗酒、过度肥胖等。
一、遗传学因素
1.染色体异常:常见的如克氏综合征(47,XXY)等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在无精症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15%,此类患者由于染色体的畸变,导致睾丸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精子的生成。例如,克氏综合征患者的睾丸曲细精管呈玻璃样变和纤维化,生精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失。
2.基因缺陷:某些单基因缺陷也可导致无精症,如CFTR基因(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基因)突变等。这些基因的缺陷会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精子生成障碍。相关研究发现,CFTR基因缺陷与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精子的产生。
二、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
促性腺激素缺乏: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缺乏或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不足,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例如,下丘脑病变导致GnRH分泌减少,会使垂体分泌的FSH和LH降低,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上皮发育,使精子生成减少或停止。有研究显示,因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导致促性腺激素缺乏的无精症患者约占一定比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可发现FSH、LH低于正常范围。
高泌乳素血症: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可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进而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睾丸生精功能受到抑制。当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时,会干扰正常的生殖内分泌轴,使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减少,生精上皮功能紊乱,最终引起无精症。临床中可通过检测泌乳素水平来筛查,若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生殖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精子生成障碍。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无精症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有所升高,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可发现相关指标的异常变化。
三、睾丸局部因素
1.睾丸发育异常
先天性无睾症:极为罕见,患者出生时睾丸缺如,无法产生精子。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原基未正常发育形成所致。
隐睾:睾丸未下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温度高于阴囊温度,影响了睾丸的生精功能。隐睾患者无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隐睾的位置越高、年龄越大,对生精功能的影响越严重。例如,腹腔内隐睾患者的生精功能受损程度往往比腹股沟隐睾更甚,因为腹腔内温度更接近人体核心温度,不利于精子的生成。
2.睾丸损伤: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睾丸损伤,可影响睾丸的生精组织和内分泌功能。例如,睾丸挫裂伤会破坏生精上皮和睾丸间质细胞,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或停止,同时也可能影响雄激素的分泌。有报道指出,睾丸损伤后的无精症发生率与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严重的睾丸损伤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生精功能障碍。
3.感染因素
附睾炎、睾丸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附睾炎、睾丸炎可破坏睾丸的生精结构和功能。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腮腺炎病毒等。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较为常见,青春期后患腮腺炎者约有20%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睾丸萎缩,影响生精功能,进而出现无精症。炎症会引起睾丸组织的炎性反应,导致生精上皮受损、间质细胞功能异常等,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
四、输精管道因素
1.先天性输精管道梗阻
附睾梗阻:胚胎发育过程中附睾发育异常可导致附睾管梗阻,使精子无法排出。常见的有附睾先天性缺如、附睾节段性闭锁等情况。此类梗阻会阻碍精子在附睾内的运输,导致精子无法通过输精管道排出体外,从而表现为无精症,但睾丸生精功能可能正常。
输精管梗阻:先天性输精管缺如较为常见,是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一种。输精管缺如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同时存在。由于输精管是精子排出的通道,输精管缺如会导致精子无法排出,而睾丸生精功能一般正常,通过精液检查可发现无精子,但睾丸活检可见生精细胞。
2.后天性输精管道梗阻
感染:附睾炎、前列腺炎等炎症可导致输精管道梗阻。炎症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可阻塞输精管道,使精子无法正常排出。例如,附睾炎反复发作可导致附睾管与输精管连接处发生梗阻,影响精子的运输。
手术损伤:阴囊、盆腔等部位的手术,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疝修补术等,可能误伤输精管道,导致梗阻。手术过程中若对输精管道造成损伤,术后可能形成瘢痕组织,阻塞输精管道,引起无精症。
五、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1.环境因素
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农药、有机溶剂等,可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干扰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损伤生精细胞等途径导致无精症。例如,长期接触铅的工人,其体内铅含量升高,会抑制睾丸的生精功能,降低精子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导致无精症的发生。
辐射: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辐射环境中,如放射性工作场所、接受大剂量放疗等,可损伤睾丸的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影响精子的生成和雄激素的分泌。辐射会导致染色体畸变、DNA损伤等,从而干扰睾丸的正常生精过程,增加无精症的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害睾丸的生精上皮,降低精子的数量和活力,长期大量吸烟还可能导致无精症。研究表明,吸烟男性的精子密度、活力等指标往往低于不吸烟男性,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对生精功能的影响越明显。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平衡,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酒精会损害肝细胞,影响雌激素的灭活,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使精子生成减少。此外,酒精还可直接损伤生精细胞,导致精子畸形率增加,严重时可引起无精症。
过度肥胖:肥胖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肥胖男性中无精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肥胖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肥胖还可能导致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增加,而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