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期心脏病
妊娠期心脏病是孕产妇非直接产科死亡重要原因之一,涵盖先天性、风湿性、围生期心肌病等类型,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对母婴有不良影响,需孕前咨询评估,孕期定期产检、注意休息饮食、监测病情,不同类型管理细节有别
一、妊娠期心脏病的定义
妊娠期心脏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心脏相关的疾病,是孕产妇非直接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情况。
二、常见类型及相关机制
1.先天性心脏病
部分女性本身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的异常,在妊娠期间,由于身体的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等变化,原本相对稳定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会被放大,从而引发一系列心脏相关的临床表现。例如,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妊娠时血容量增多,右心负荷加重,可能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其发生与胎儿时期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般是妊娠前8周),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因素影响,导致心脏结构发育异常。
2.风湿性心脏病
既往有风湿热病史,导致心脏瓣膜受损的女性,在妊娠期,由于机体代谢加快、血容量增加,心脏的前后负荷均增加。比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妊娠时心排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升高,可导致肺淤血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性加重。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造成瓣膜的粘连、狭窄或关闭不全。
3.围生期心肌病
发生在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的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营养缺乏(如硒缺乏)、遗传因素等有关。妊娠和分娩的生理变化可能是诱发因素,此时心脏需要适应血容量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而对于有易患因素的孕妇,就容易发生心肌损害,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气短、不能平卧、水肿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在不同类型的妊娠期心脏病中均可出现。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后可能出现气短,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有呼吸困难;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常因肺淤血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
心悸:孕妇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能导致心悸症状,这是由于心脏节律或心功能异常,心脏搏动的感觉被孕妇感知到。
水肿:多见于下肢,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累及全身。这是因为心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围生期心肌病患者水肿较为常见,同时可能伴有体重增加。
2.体征方面
心脏杂音:通过心脏听诊可发现异常杂音,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瓣膜区的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根据不同的畸形部位,可在相应瓣膜区听到特征性的杂音。
颈静脉怒张:提示右心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在妊娠期心脏病伴有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该体征,表现为颈静脉充盈、怒张。
肺部啰音:当存在肺淤血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导致肺淤血时,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孕妇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史、风湿热病史、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等。例如询问孕妇是否在孕前就已知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是否有过风湿热发作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妊娠期心脏病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2.体格检查
除了上述提到的心脏杂音、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等体征检查外,还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了解孕妇的基本生命体征情况。血压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合并有妊娠高血压相关的心脏问题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异常的心电图波形,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有P波增宽等心房肥大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妊娠期心脏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的厚度、心腔的大小、瓣膜的运动情况、射血分数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畸形类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的程度以及围生期心肌病的心肌改变等。
胸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的大小、肺部的情况等。例如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淤血的X线表现。
五、对母婴的影响
1.对孕妇的影响
加重心脏负担:妊娠期间母体的生理变化使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对于原本有心脏病的孕妇,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孕妇,妊娠时血容量增加约30%-50%,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可能使瓣膜病变相关的症状加重,甚至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妊娠期心脏病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早产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因为心脏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胎盘供血不足等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妊娠相关并发症。
2.对胎儿的影响
生长发育受限:由于孕妇心脏功能不全,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可能出现宫内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孕妇,若心功能较差,胎盘血流不足,胎儿获取营养和氧气减少,影响生长发育。
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增加: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孕妇身体处于相对缺氧、代谢紊乱的状态,不利于胎儿在宫内的稳定,容易引发早产,并且在妊娠晚期可能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威胁胎儿的生存。
六、预防及管理要点
1.孕前咨询
有心脏病史的女性计划妊娠前,应进行详细的心脏评估,包括心功能分级、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检查等。由心内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妊娠的风险,对于心功能较差(如心功能Ⅲ级及以上)、存在严重心脏畸形等情况的女性,可能不建议妊娠,或者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谨慎妊娠。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若存在严重的法洛四联症等复杂畸形,孕前评估显示心功能无法耐受妊娠,应劝阻妊娠。
2.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加强产前检查的频率,密切监测孕妇的心脏功能、血压、血常规、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一般建议每2-4周进行一次产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休息与饮食:孕妇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控制在3-5克以内,多吃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食物。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孕妇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加重的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同时,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动态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之,妊娠期心脏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妊娠合并症,通过孕前评估、孕期严密监测和管理等措施,可以尽可能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但不同类型的妊娠期心脏病具体的管理细节会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