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睛散光是怎么回事
散光的定义,儿童散光的成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角膜和晶状体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后天性因素如不良用眼习惯和眼部疾病影响)、症状表现(视力模糊、视疲劳、重影)、诊断方法(视力检查、验光检查,包括散瞳验光和电脑验光)、处理与干预方式(佩戴眼镜,如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以及视觉训练)和预防措施(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定期眼部检查)。
一、散光的定义
散光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它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导致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聚焦成一个清晰的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从而引起视物模糊、重影等症状。
(一)屈光力差异的影响
眼球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角膜、晶状体等结构,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的屈光力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对均匀的,这样光线能够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但当存在散光时,例如角膜表面不平整,某一方向的角膜曲率比其他方向更陡或更平,就会使得不同方向的屈光力出现差异,进而影响成像质量。
二、儿童散光的成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角膜发育异常: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角膜的形态可能出现先天性的不规则。部分儿童出生时就存在角膜形状的异常,这是导致先天性散光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儿童散光起始于先天性角膜发育的问题,这种先天性的角膜形态异常会持续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
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作用,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散光问题,儿童遗传到相关基因导致角膜发育出现散光倾向的概率会增加。
2.晶状体因素:
晶状体的先天性形态异常也可能引发散光。虽然相对角膜因素来说,晶状体导致散光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先天性晶状体发育不良的儿童中,也会出现由于晶状体屈光力不均匀而引起的散光现象。
(二)后天性因素
1.不良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儿童如果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的阅读、写字等活动,比如每天连续数小时保持近距离用眼状态,会影响眼部的正常发育。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过早过度接触电子屏幕,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会使眼部肌肉紧张,眼球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散光度数的增加。
不正确的用眼姿势:比如看书时歪头、躺着看书等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使眼球受到不均匀的压力,影响眼球的正常形态,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散光。据相关研究统计,长期有不良用眼姿势的儿童,散光发生率比用眼姿势良好的儿童高出一定比例。
2.眼部疾病影响:
眼部外伤:儿童活泼好动,眼部容易受到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可能会导致角膜或晶状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散光。例如眼部受到磕碰后,角膜表面的完整性被破坏,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则的瘢痕,进而造成散光。
眼部手术后遗症:虽然儿童眼部手术相对较少,但如果因某些眼部疾病进行了手术,如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等,术后可能出现散光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对眼部结构的操作可能会影响眼球的屈光状态,导致散光的产生。
三、儿童散光的症状表现
(一)视力模糊
轻度散光的儿童可能只是在看远处物体时感觉有些模糊,而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看近处和远处物体都会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在学校里,散光儿童可能会发现看黑板上的字不如其他同学清晰,需要靠近才能看清,这是因为散光导致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使得成像不清晰。
(二)视疲劳
儿童由于散光影响视力,会不自觉地动用更多的眼部调节功能来试图看清物体,这容易导致视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疼痛、干涩,还可能出现头痛等症状。比如儿童长时间写作业后,会感到眼睛不舒服,休息后也不能很快缓解,这可能就是散光引起视疲劳的表现。
(三)重影
较严重的散光儿童可能会出现视物重影的情况,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这是因为散光使得光线不能聚焦成一个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从而导致看到的物体有重影。例如看一个单独的字母时,会看到两个重叠的字母影像。
四、儿童散光的诊断
(一)视力检查
首先进行视力筛查,通过视力表检查儿童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如果发现儿童的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视力水平,需要进一步进行散光相关检查。例如,对于35岁的儿童,可以使用儿童专用的视力表进行检查,若发现视力明显低于该年龄段的正常范围,就需要考虑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二)验光检查
1.散瞳验光:
对于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眼睛的调节能力较强,为了获得准确的验光结果,通常需要进行散瞳验光。散瞳药物可以麻痹睫状肌,消除眼睛的调节作用,从而得到真实的屈光度数。常用的散瞳药物有阿托品眼膏等,一般需要连续涂抹数天,然后进行验光。通过散瞳验光可以准确测量出儿童的散光度数、近视度数或远视度数等。
2.电脑验光:
电脑验光仪可以初步检测儿童的屈光状态,但由于儿童眼睛的调节因素,电脑验光结果需要结合散瞳验光等进一步确认。电脑验光能够快速得到一个大致的屈光度数范围,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参考。
五、儿童散光的处理与干预
(一)佩戴眼镜
1.框架眼镜:
如果儿童经过诊断确定存在散光,且散光度数影响了视力和日常生活,通常会首先考虑佩戴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矫正散光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儿童的散光度数、轴位等情况,定制合适的镜片。镜片会根据散光的原理,通过不同方向的屈光力来矫正散光,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力。例如,对于规则散光,可以通过佩戴有相应柱镜度数的框架眼镜来进行矫正。
2.隐形眼镜: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眼部发育相对成熟且符合佩戴条件的儿童,也可以考虑佩戴隐形眼镜。但隐形眼镜的佩戴需要更加严格的卫生要求和定期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佩戴隐形眼镜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确保正确佩戴和护理,避免引发眼部感染等问题。
(二)视觉训练
对于一些轻度散光且视觉功能存在一定问题的儿童,可以进行视觉训练。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和练习,帮助儿童改善眼部的调节功能、集合功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散光引起的视力问题。例如,通过视觉训练中的聚散球训练等,可以增强眼部肌肉的协调性,提高视觉质量。但视觉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或视光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六、儿童散光的预防
(一)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1.保持正确用眼姿势:
教育儿童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建议33厘米左右),身体坐正,背部挺直,避免弯腰、歪头或躺着看书等不良姿势。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用眼姿势,从小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2.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限制儿童近距离用眼的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例如,学龄前儿童每次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小学生每次不宜超过3040分钟,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放松眼部肌肉。同时,要减少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学龄前儿童每天不超过12小时等。
(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能够降低儿童近视和散光的发生风险。因为在户外活动时,儿童能够接触到充足的自然光线,促进眼部的正常发育。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让眼睛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调节和放松,有利于维持眼部的健康状态。
(三)定期眼部检查
定期带儿童进行眼部检查是预防散光等眼部问题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儿童在3岁左右进行第一次眼部全面检查,之后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儿童眼部存在的问题,如散光、近视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障儿童的视力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