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怎么回事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因各种刺激经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短暂意识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综合征。发病原因包括神经反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遗传因素;症状有前驱症状、晕厥发作和恢复期表现;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在特殊时期、生活方式不良及有相关病史者发作特点和影响不同;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倾斜试验;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教育预防、增加盐和水摄入、体育锻炼、物理对抗动作)、药物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注意;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并定期体检。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二、发病原因
1.神经反射异常:当人体处于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情绪紧张、疼痛、恐惧等刺激下,机体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改变,导致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急剧下降,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例如,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站立排队,很多人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如果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就无法很好地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自主神经功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一些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的年轻人,也可能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病。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的血管调节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受到相同刺激时,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晕厥。
三、症状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作前,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眼花、视力模糊、耳鸣、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不等,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如坐下或躺下,避免晕厥的发生。
2.晕厥发作:前驱症状之后,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此时患者的肌张力降低,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晕厥发作一般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很少超过20分钟。
3.恢复期:晕厥发作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但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1.年龄
儿童: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受到一些刺激如长时间站立、剧烈运动后,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发作时可能不会准确描述前驱症状,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由于儿童身体较为脆弱,频繁发作晕厥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孩子恐惧运动、上学等。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老年人晕厥发作时摔倒,容易导致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快速起身、长时间站立等可能诱发晕厥的因素,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性别: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自主神经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生理期女性可能会因失血、身体不适等因素,增加晕厥的发生风险;孕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也容易诱发晕厥。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营养均衡。
3.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过度节食、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虚弱,血压偏低,也容易引发晕厥。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缺乏运动的人,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血管弹性较差,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血压和心率的波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晕厥的发生风险。
4.病史: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的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风险较高。这些患者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机体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对于有这些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晕厥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前驱症状、发作时的姿势等,以及患者的家族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例如,如果患者在长时间站立后出现晕厥,且有家族晕厥病史,那么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大。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心脏听诊、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晕厥的疾病。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3.倾斜试验:这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患者在倾斜床上,先平卧位休息1015分钟,然后将倾斜床倾斜至60°80°,持续3045分钟,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在倾斜过程中患者出现晕厥或接近晕厥的症状,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则试验阳性,支持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
六、治疗措施
1.非药物治疗
教育与预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让患者了解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晕厥,如避免长时间站立、炎热环境、情绪激动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这些诱因,当出现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以增加脑部供血。
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适当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可以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减少晕厥的发作。一般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为68克,水摄入量为15002000毫升。
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血管的弹性和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物理对抗动作:指导患者在出现前驱症状时,进行一些物理对抗动作,如交叉双腿、紧绷肌肉、握拳等,这些动作可以增加回心血量,提高血压,预防晕厥的发生。
2.药物治疗:对于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晕厥发作频繁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抗胆碱能药物等。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3.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需使用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七、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节食和暴饮暴食。
适度运动: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2.避免诱因
避免长时间站立:如果需要长时间站立,应适时活动双腿,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在炎热、闷热的环境中停留过久,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波动。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于有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