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改变是指通过眼底检查发现的眼球后部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乳头等结构的形态、色泽、血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眼底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到血管和神经组织的部位,通过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方法,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眼底的细微结构。眼底改变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和眼部疾病。
在全身性疾病中,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表现为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点,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甚至导致失明;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隆起等。
在眼部疾病方面,青光眼可导致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淡、杯盘比增大;视网膜脱离时,可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也会出现特征性的眼底改变,表现为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血管变细等。
眼底改变不仅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还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因此对于眼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