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出血与肠穿孔,肠出血多在病程第2-3周,由坏死肠黏膜脱落累及血管致出血,少量无症状,大量有体温下降等表现,儿童肠道功能脆弱、有基础肠道疾病史及过早活动、饮食不当等会增加风险;肠穿孔也多见于病程第2-3周,病变侵及肠壁全层致穿孔,多在回肠末段,发生时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恶心等,随后有腹膜刺激征,年龄小的儿童病情进展快,有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史者预后差,不恰当活动等可诱发。
一、肠出血
1.发生机制: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由于坏死的肠黏膜脱落,累及血管导致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可无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体温下降、头晕、心慌、脉搏增快等表现。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相对成人可能肠道功能更脆弱,发生肠出血时可能症状更不典型;性别差异一般不明显,但有基础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肠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若患者在病程中过早活动、饮食不当等也可能增加肠出血风险。
二、肠穿孔
1.发生机制:同样多见于病程第2-3周,是伤寒较严重的并发症,因病变侵及肠壁全层导致穿孔,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段。穿孔发生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体温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随后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儿童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肠穿孔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有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肠穿孔后预后可能更差,生活方式中不恰当的活动等也可能诱发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