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出血与肠穿孔,肠出血多在病程2-3周,发生率2%-15%,少量无症状或隐血阳性,大量有相应表现;肠穿孔发生率1%-4%,多在病程2-3周回肠末端,有剧烈腹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老年和儿童患者有不同特点。
肠出血是伤寒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发生率约为2%-15%。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伤寒杆菌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坏死,导致肠道小血管破裂出血。少量肠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大便隐血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体温下降后又上升、头晕、心慌、冷汗、血压下降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对出血的耐受较差,若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贫血等,出血可能加重病情,影响预后。对于有伤寒病史的儿童,需密切观察大便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肠出血迹象。
肠穿孔:
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4%,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好发于回肠末端。发生原因是肠道病变处坏死、溃疡累及血管和肠壁全层,当肠道内压力增高时(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肠穿孔。肠穿孔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右下腹剧烈疼痛,随后蔓延至全腹,伴有恶心、呕吐、体温下降后又迅速上升、脉搏加快、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肠穿孔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对病情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一旦发生肠穿孔,需尽快采取急救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也需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