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常见热型有间歇热和弛张热,间歇热为典型热型,体温骤升骤降反复交替,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周期有关,儿童和老年患者需不同护理关注;部分疟疾患者出现弛张热,恶性疟患者易现,妊娠期疟疾患者需特护。
间歇热:是疟疾较为典型的热型。表现为体温骤然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例如,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表现为间歇热。其机制主要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繁殖周期有关,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当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疟原虫代谢产物、虫体碎片等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而当体内的这些致热物质被逐渐清除后,体温又可恢复正常。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间歇热时体温波动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注意保暖和降温等护理措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间歇热时要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高热时身体代谢增快,容易出现脱水等问题。
弛张热:部分疟疾患者也可出现弛张热。特点是体温波动较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恶性疟患者有时可呈现弛张热。这是因为恶性疟原虫的发育周期与间日疟等有所不同,其导致的机体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使得体温调节紊乱更为复杂,从而出现体温的较大波动。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妊娠期疟疾患者,弛张热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更复杂的影响,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密切观察母婴状况,因为孕妇的生理变化会影响疟疾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药物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