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传播,胃酸不足时可进入小肠侵犯肠黏膜引发病理变化。其典型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突出。儿童患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肠道病变易致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病情重、发热持续久且并发症风险高,孕妇患伤寒会影响自身及胎儿需谨慎治疗。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在胃酸不足等情况下,伤寒杆菌可进入小肠,侵犯肠黏膜,进而在体内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体温可呈稽留热型,一般持续1-2周;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表情淡漠等;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部分患者会出现玫瑰疹,多在病程7-14日出现,多见于胸腹部;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病理特点: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2周肿大的淋巴组织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一般不留瘢痕。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伤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不一定呈典型稽留热,玫瑰疹出现率较低,但肠道病变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其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伤寒后病情可能较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孕妇:孕妇患伤寒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需谨慎对待,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同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