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肠出血与肠穿孔。肠出血多在病程2-3周发生,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因素,表现多样,应对措施有禁食、补液等;肠穿孔也多在病程2-3周,有相应影响因素,穿孔时症状明显,需立即手术及支持治疗。
一、肠出血
1.发生机制:伤寒杆菌侵袭肠道淋巴组织,导致其坏死、溃疡形成,若侵蚀到血管可引起出血。一般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大量出血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症状表现更不典型,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肠出血,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若患者活动较多,可能会增加肠出血的风险,而休息充分的患者相对风险较低。
病史:有基础肠道疾病的伤寒患者发生肠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
2.应对措施:一旦发生肠出血需立即采取禁食、补液、止血等措施,严重者可能需要输血甚至外科手术治疗。
二、肠穿孔
1.发生机制:肠道溃疡进一步加深,穿透肠壁全层则导致肠穿孔,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穿孔时患者突感右下腹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随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年龄因素:儿童肠穿孔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因为儿童的腹腔容量相对较小,炎症扩散相对更迅速,需要更加警惕。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若患者过早活动、剧烈活动等可能诱发肠穿孔,所以患病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
病史:本身肠道功能较差、有肠道基础病变的伤寒患者发生肠穿孔的风险更高。
2.应对措施:一旦怀疑肠穿孔需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同时给予抗感染、抗休克等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