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该菌在自然界抵抗力较强,通过经消化道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及严重程度与人体免疫力、入侵细菌数量等有关,免疫力弱易发病,强者可能隐性感染成传染源。
存在环境: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数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还可繁殖。对于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含量达0.2-0.4mg/L时,可迅速被杀灭。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例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人们饮用后就可能感染伤寒;未煮熟的被污染食物,如被污染的蔬菜等,食用后也会引发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源未得到有效净化的地区,伤寒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接触传播: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有可能感染伤寒杆菌。特别是在家庭、托幼机构等人员密切接触的环境中,如果有伤寒患者,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容易感染伤寒,但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和风险也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也更困难。另外,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经常接触被污染环境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入侵细菌的数量等因素。当人体免疫力较弱时,即使摄入较少的伤寒杆菌也可能发病;而免疫力较强的人,可能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即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可携带伤寒杆菌并排出体外,成为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