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怎么引起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及媒介昆虫机械性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壮年、卫生条件差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感染后多获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就可从粪便排菌,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病后3个月内仍排菌但无临床症状者)和慢性带菌者(病后超过3个月仍排菌者),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散发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伤寒,但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感染。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差、饮食不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比如一些在卫生设施不完善地区生活、经常食用不洁食物的人群,由于接触伤寒杆菌的机会增加,感染伤寒的几率更大。有伤寒病史的人群,如果再次接触伤寒杆菌,由于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仍可能再次感染,但相对首次感染几率可能因既往免疫记忆有所降低,但并非完全不会感染。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后,污染水、食物、手、生活用品等,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感染。例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如果未经过proper的消毒处理,人群饮用后就可能感染;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蔬菜、瓜果等,人食用后也会引发感染。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容易通过经手接触污染的物品进而经口感染。
苍蝇和蟑螂等媒介昆虫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污染食物,从而传播伤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较为少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易感染伤寒。在生活方式上,经常处于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环境中的人群,如学校、军营等集体生活场所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