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病理生理状态,由LES压力降低或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引发,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烧心、反流等典型及非典型症状,可通过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方法诊断。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食管下括约肌发育未完善,LES压力较低,且食管较短、清除能力差,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老年人则可能因食管蠕动功能减弱、LES功能衰退等,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生活方式:肥胖人群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促进胃内容物反流;长期吸烟、饮酒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饮食方面,过多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可降低LES压力,诱发反流;此外,进食过饱、睡前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与胃食管反流相关。
病史影响:某些疾病如食管裂孔疝,会使食管下括约肌结构被破坏,导致LES功能障碍,引发胃食管反流;此外,患有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食管蠕动及LES功能异常,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可能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反流刺激食管引起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所致;部分患者会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是由于反流物刺激或吸入呼吸道引起。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食管炎、食管溃疡等,还可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明确有无酸反流,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客观依据。
食管压力测定: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指标,有助于评估LES功能,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