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哪些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其中又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TIA由多种因素致局部脑或视网膜短暂缺血,中老年人等易患;脑梗死各类型成因及特点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孕妇等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有不同情况及应对要点。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年龄增长、高血压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高血脂使脂质沉积于血管壁等因素有关。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有相应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等,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不活动等可能增加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栓塞的风险。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者更易发生,高血压会使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变,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管调节功能减退、身体机能下降等,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更易出现并发症,应加强护理和监测;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特殊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改善预后;孕妇等特殊人群若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