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蛲虫病怎么办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肠道寄生虫病,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夜间瘙痒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查小虫或虫卵诊断,用阿苯达唑等药治疗,外用蛲虫膏等局部治疗,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集体场所加强普治,婴幼儿用外用药要小心且遵儿科用药原则。
一、蛲虫病的定义及症状表现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在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主要发生于儿童群体。患儿常出现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这是由于雌虫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所致。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睡眠不安、夜间磨牙等表现。
二、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结合夜间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白色线状小虫来初步诊断。此外,还可采用透明胶纸粘贴法,于清晨排便前粘贴肛门周围皮肤,然后将胶纸置于载玻片上镜检,查找蛲虫卵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可使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能有效杀灭蛲虫。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原则。
2.局部治疗:为缓解肛门周围瘙痒症状,可外用蛲虫膏等药物涂抹于肛门周围,以起到杀虫、止痒的作用。
四、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不吸吮手指等。因为儿童的生活方式往往使得他们容易通过手口接触而感染蛲虫,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2.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衣物、被褥进行清洗、暴晒,对室内家具、玩具等进行定期消毒。这是因为蛲虫卵可在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良好的环境卫生可减少虫卵的存活及传播机会。
3.集体场所预防: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定期进行普查普治,以防止蛲虫病的传播流行。因为集体场所人员密集,儿童之间接触频繁,容易相互传播蛲虫。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药物刺激皮肤。同时,照顾婴幼儿的家长要更加注重其个人卫生护理,如及时更换尿布等,防止蛲虫感染。在药物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禁忌和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的预防及缓解措施,确保婴幼儿的健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