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病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症状多样,初期多缓慢发热、全身不适,儿童体温波动更明显、易精神萎靡;极期有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儿童不典型)、玫瑰疹;缓解期体温渐降、症状改善但仍需防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身体功能渐复,症状因个体差异不同,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初期
发热:多为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式上升,数日内可达39℃-40℃左右,发热可持续1-2周,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更明显,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除了发热外还会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全身不适:患者会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对周围事物兴趣降低等情况,这是因为疾病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使得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极期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程度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对于儿童来说,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其皮肤弹性、尿量等情况来判断脱水程度。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呕吐可能更易发生误吸等风险,需要特别护理。
相对缓脉:脉搏相对缓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这是副伤寒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该表现,在儿童中相对缓脉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
玫瑰疹: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一般在发病后7-13天出现,数量较少,一般为几个至十几个,儿童皮肤较薄嫩,玫瑰疹可能更易观察,但也需注意与其他皮疹相鉴别。
缓解期
体温逐渐下降:发热开始逐步减退,病情进入缓解阶段,但此时肠道病变仍处于较脆弱状态,仍需注意防止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缓解期都不能放松对病情的监测。
症状改善:全身不适、消化道等症状有所减轻,但如果护理不当,仍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儿童在恢复期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以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到病前状态,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康复。
副伤寒病的症状表现因个体差异(包括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而有所不同,一旦怀疑患有副伤寒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骨髓培养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