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与皮肤黏膜破损、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好发于小腿、面部等,可通过典型表现等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及时治预后好,不及时或复发可致淋巴水肿等,要积极治基础病、注意皮肤卫生等来预防,特殊人群有相应预防注意事项。
丹毒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引起炎症发作。皮肤擦伤、足癣、鼻炎等皮肤黏膜破损均为常见诱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等患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起病急,患者常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局部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皮损局部有灼热、疼痛等症状。
2.好发部位:多见于小腿、面部等部位。小腿丹毒多由足癣诱发,面部丹毒常由鼻炎、挖鼻等引起。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全身症状等,结合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史,皮疹多与接触部位一致,一般无全身症状;蜂窝织炎红肿范围不如丹毒界限清楚,浸润深度较深,中央可化脓。
四、治疗
主要是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内注射,肾功能正常者一般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等。局部可使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等对症处理。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2.预防: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注意皮肤卫生,避免皮肤损伤,有足癣者要积极治疗足癣,防止诱发小腿丹毒;面部丹毒者要注意鼻腔卫生,积极治疗鼻炎等。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感染风险;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导致破损引发感染,且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若需用药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