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有特定特性,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儿童、青少年等为易感染人群,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等地区及有不良卫生习惯等是相关因素,曾患伤寒未彻底治愈成带菌者易再感染。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伤寒杆菌的特性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该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人体感染后会产生相应抗体,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可检测这些抗体,有助于伤寒的诊断。伤寒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数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还可繁殖,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比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被人饮用后,就容易引起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防护不足的地区,此类水源性传播较为常见。另外,若食物被伤寒杆菌污染,如污染的食物被健康人食用,也会导致感染。比如被伤寒杆菌污染的蔬菜、水果等,人食用后可能患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与伤寒患者或带菌者的密切接触,如握手、使用共同的餐具等,伤寒杆菌可经手污染口腔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家庭、学校等人群密切接触的场所时有发生,尤其是儿童之间,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因接触而感染。
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伤寒。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较弱;而青少年如果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或者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如不注意手卫生等,也容易感染。例如,在学校集体生活的青少年,如果食堂的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就增加了感染伤寒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缺乏安全饮用水的地区的人群,感染伤寒的几率较高。比如一些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容易被伤寒杆菌污染,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另外,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勤洗手、喝生水、吃未洗净的生冷食物等,都会提高感染伤寒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曾经患过伤寒的人,如果没有彻底治愈,可能会成为带菌者,再次感染伤寒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带菌者自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却能不断排出伤寒杆菌,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