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怎么诊断
伤寒与副伤寒临床表现有相似性,有持续发热等表现,儿童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尿培养)、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分子生物学检查(核酸检测),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血培养是确诊重要依据,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但有假阳性等,儿童在各检查中情况有其特殊性。
1.临床表现评估
伤寒与副伤寒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多有持续发热,体温可呈阶梯状上升,可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发热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还可能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此外,病程第7-10天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且分批出现。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年龄越小越不典型,需特别注意。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但在儿童中,血常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阶段有所不同。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通过培养血液中的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来明确诊断。儿童采血相对困难,但仍需尽量获取合格标本进行检测。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骨髓培养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粪便培养:病程第2-3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监测病程及带菌情况,但需注意与其他肠道杆菌的鉴别。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尿道定植菌的干扰。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应用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水平。通常“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以上,“H”抗体在1/160及以上时有诊断价值。但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4.分子生物学检查
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杂交技术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标本中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的核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在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儿童标本采集及检测过程需特别注意操作规范,以保证结果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