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等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病因,症状包括急慢性不同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性和慢性原则,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不同人群有不同重点。
一、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是常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源可能有差异,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轮状病毒等感染;生活不卫生、食用被污染食物等是感染的常见途径。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在外就餐、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免疫低下病史的人群,感染后更易引发严重胃肠炎。
非感染因素: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酗酒、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可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长期有不良用药史或酗酒习惯的人群,患胃肠炎风险增加。
二、症状表现方面
一般症状:急性胃肠炎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等;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绞痛等。慢性胃肠炎症状相对迁延,可能有间断性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胃肠炎时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严重,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三、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用药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食用过可疑被污染食物,是否有近期旅行史等。
体格检查:可能会有腹部压痛等表现,但无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及出血等情况;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有无感染及炎症程度等。例如,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原则:急性胃肠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呕吐、腹泻严重时需补液防治脱水;存在细菌感染时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合理选用)。慢性胃肠炎需针对病因及症状进行综合处理。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补液,避免脱水造成严重后果;老年人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用药更需谨慎。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饮食等。不同人群预防重点有差异,儿童要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老年人要关注自身用药情况及饮食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