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阴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和非药物辅助措施进行治疗。唑类抗真菌药如克霉唑、咪康唑可抑制真菌麦角固醇合成等发挥抗真菌作用,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甾醇结合起作用;非药物辅助措施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调整生活方式,如穿宽松透气内裤、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唑类抗真菌药
1.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及影响其代谢过程。对霉菌性外阴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影响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类——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和改变其通透性,致细胞内重要物质漏失,发挥抗真菌作用。有阴道制剂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若有过敏等情况应避免使用。
2.咪康唑:同样属于唑类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改变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抗真菌效果。有阴道栓等制剂,对于霉菌性外阴炎患者适用,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在符合用药指征时可考虑使用,但需关注个体差异及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
(二)制霉菌素
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对霉菌性外阴炎有治疗作用,有阴道泡腾片等剂型,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根据自身情况,如女性患者使用阴道制剂时需注意用药部位的清洁等。
二、非药物辅助措施
(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等。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清洗的方向等,保持外阴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保持干燥可减少霉菌的滋生,辅助霉菌性外阴炎的治疗。
(二)避免搔抓外阴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哪种性别,搔抓外阴可能会导致外阴皮肤破损,一方面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另一方面可能加重霉菌性外阴炎的不适症状,还可能导致炎症扩散等不良后果,所以要尽量避免搔抓外阴。
(三)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避免长期穿着紧身化纤内裤,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这样有利于保持外阴的通风透气,减少霉菌生长的环境;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霉菌性外阴炎,良好控制血糖有助于霉菌性外阴炎的治疗及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