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经雌性按蚊叮咬等传播的寄生虫病,有四种疟原虫,具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有典型及重症临床表现,可通过显微镜检查等诊断,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
病原学
疟原虫有四种,分别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所致疟疾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传染源:外周血中含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此外还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但相对少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在高流行地区,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在非流行地区,前往流行地区的人群(如旅游者、务工人员等)属于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发作时通常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或更高,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1-2小时后症状缓解,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的间歇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间隔不规律。
重症表现:恶性疟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型疟(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等)、严重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感染疟疾后更易出现重症表现,如高热惊厥等,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取患者外周血制作血涂片,经染色后镜检,查找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可靠方法。
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疟原虫抗原,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用于疟疾的现场筛查。
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疟原虫核酸,灵敏度高,可用于疟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和虫种鉴定。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疟疾患者,对带虫者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疟疾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消除蚊虫滋生场所,如清理积水等。
保护易感人群:前往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可在出发前咨询医生,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如氯喹、甲氟喹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薄,更容易被蚊虫叮咬,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护,如使用儿童专用的蚊帐、驱蚊产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