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怎么引起的
猩红热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皮疹和脱屑,少数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导致的心、肾、关节损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儿童居多。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潜伏期为1~7天,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等,皮疹于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先见于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治疗以抗菌治疗为主,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为7天。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搔抓脱皮处等。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以2~8岁的儿童为多见。猩红热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儿童,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4天。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及扁桃体显著充血,可有脓性分泌物,软腭黏膜可有针尖大小的皮疹或出血点。皮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触之砂纸感,通常于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消退后可有片状脱皮。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一般在发病后1~3天内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还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为7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此外,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高热时给予退热剂等对症治疗。
猩红热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馄饨等。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发热时应及时退热,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患儿应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猩红热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能会出现脱皮现象,应避免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猩红热的症状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相似,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加以鉴别。此外,猩红热的流行与季节、人群、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