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采用联合用药),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用药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二、//[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是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糜烂部位,起到隔离胃酸、胆汁等刺激物对胃黏膜进一步损伤的作用,还能结合胆汁酸,对于伴有胆汁反流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尤为适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与愈合;枸橼酸铋钾也可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和溃疡的愈合。
三、//[3]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如果糜烂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就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黏膜糜烂等病变,清除幽门螺杆菌能从病因上治疗糜烂性胃炎,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显著降低糜烂性胃炎的复发率,促进胃黏膜的恢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例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胃黏膜保护剂,也要关注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应根据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儿童患者:儿童患糜烂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在药物选择上要格外谨慎,一般不轻易使用成人的抑酸及抗幽门螺杆菌等药物,必须用药时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选择儿童专用的、安全性高的药物剂型,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用药也需注意,比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的胃黏膜保护情况等,同时要考虑药物对内分泌等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在医生指导下权衡用药的利弊。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抑酸、胃黏膜保护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某些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时要关注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