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有黄疸前期(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等)、恢复期(症状缓解、肝功能恢复);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轻,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易被忽视,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急性黄疸型甲肝症状
1.黄疸前期
全身症状: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一般持续3~5天。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此期平均持续5~7天。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进食明显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成人则可能因工作等原因易忽视早期症状,需提高自身健康意识。
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除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颜色可能变浅,类似陶土色,这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胆红素进入肠道减少所致。
2.黄疸期
黄疸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随后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逐渐波及全身皮肤。黄疸一般持续2~6周。随着黄疸的出现,发热逐渐消退,消化道症状有所减轻,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这与胆红素在皮肤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3.恢复期
症状缓解: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持续1~2个月。但此期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肝脏在恢复期仍需一定时间修复,过度劳累可能影响恢复进程。对于老年患者,恢复期更需谨慎,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防止因劳累导致病情反复。
二、急性无黄疸型甲肝症状
此类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黄疸表现,容易被忽视。由于症状不典型,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在儿童中,无黄疸型甲肝可能仅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较平时下降等不太明显的情况,家长需多留意孩子日常状态的细微变化。对于有高危暴露史(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黄疸等典型症状,也应及时进行甲肝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甲肝的症状因个体差异、感染病毒的数量等因素有所不同,一旦出现疑似甲肝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甲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