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体温多少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热体温无固定数值范围,多数患者发热,常见37.3℃以上,部分达39℃及更高。不同人群发热表现有差异,儿童体温波动大,有高热或低热;成年人多37.3℃以上,有高热、中度发热或低热;老年人发热多样,可能体温不高但持续时间长。发热分体温上升期(有畏寒等表现)、高热期(体温达高峰,有不适)、体温下降期(有出汗等表现),各期需不同注意事项。
一、不同人群发热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情况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相对较大,且部分儿童可能以高热为主要表现,体温可迅速上升至39℃及以上,但也有部分儿童可能仅为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其发热的具体表现。
成年人:成年人感染后体温多在37.3℃以上,部分人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只是中度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当然也有少数人感染后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体温稍高于正常范围。这与成年人自身的免疫状态、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比如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可能发热表现可能相对更复杂。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情况较为多样,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时可能体温不一定很高,但也有部分老年人会出现中高热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二、发热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患者可能会有畏寒、寒战等表现,此时机体通过肌肉颤抖等方式来增加产热,以提升体温,此阶段体温会逐渐上升,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保暖但又不能过度包裹,避免影响散热,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成年人要根据自身感受适当添加衣物等;老年人则要注意保暖的同时,防止因寒战导致摔倒等情况。
高热期:体温达到高峰,如39℃及以上,此阶段患者可能会有头痛、全身酸痛等不适。儿童高热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惊厥等情况,可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成年人高热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老年人高热时要防止出现脱水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
体温下降期:体温开始下降,可能会伴有出汗等表现,此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要避免着凉,儿童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再次着凉;成年人要注意休息恢复体力;老年人要防止因出汗过多导致体力不支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