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怎么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感染者说话等产生飞沫致他人吸入感染,受环境通风、人员密集及是否戴口罩等影响;接触传播分直接和间接,与感染者接触或接触污染物品致感染,受手部卫生和物品清洁消毒影响;气溶胶传播是特定环境形成气溶胶致他人吸入感染,受环境空间和通风等影响。
一、飞沫传播
1.传播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较大,一般在1米范围内可直接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例如,当感染者呼出飞沫,周围人未采取防护措施时,飞沫中的病毒就会进入其呼吸道引发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吸入飞沫而感染;对于有基础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其呼吸道本身处于相对脆弱状态,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2.影响因素:环境通风情况会影响飞沫传播的风险,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飞沫会较快扩散稀释,传播风险降低;而在密闭、通风差的环境中,飞沫聚集,传播风险升高。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且不佩戴口罩的人群,飞沫传播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二、接触传播
1.传播机制: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与感染者直接接触,如握手等,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手、皮肤等部位而进入人体。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感染者触摸过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病毒存活一段时间后,其他人接触这些污染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频繁触摸物品后不注意手部清洁就接触口鼻,增加间接接触感染风险;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的人群,接触传播后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2.影响因素:手部卫生状况是关键因素,不经常洗手或洗手不规范的人群,接触污染物品后感染风险高。生活环境中物品的清洁消毒频率也很重要,消毒不及时或不彻底的环境,会增加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三、气溶胶传播
1.传播机制:在特定环境中,如医疗机构的某些操作(气管插管等)、密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中,病毒可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远距离传播,他人吸入后可导致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活动空间相对局限,若所在环境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且通风不良,感染风险较高;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吸入气溶胶后更易受感染。
2.影响因素:环境的空间大小、通风系统效率等是重要影响因素。空间越小、通风越差的环境,气溶胶越容易积聚,传播风险越高。例如在电梯这种相对密闭狭小的空间,如果有感染者,就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