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外阴炎的相关因素包括传播途径(性传播和间接传播)、机体免疫力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及青春期、育龄期女性易感染)和个人卫生习惯因素(不良卫生习惯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经期卫生不良等易引发)。
一、阴道毛滴虫感染
1.传播途径
滴虫性外阴炎主要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在性接触过程中,阴道毛滴虫可从男性传播给女性,或者在女性之间通过性接触传播。研究表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阴道毛滴虫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性接触增加了滴虫传播的机会。
间接传播也是一个途径,例如使用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马桶等被污染的物品。但这种间接传播的几率相对性传播较低,不过对于免疫力较低或卫生习惯不佳的人群仍有一定风险。
2.阴道毛滴虫的生存环境
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值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女性阴道的生理环境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自净作用,pH值维持在3.8-4.4之间,当阴道的酸碱平衡被破坏时,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就有利于阴道毛滴虫的滋生。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阴道pH值改变,为阴道毛滴虫的繁殖创造了条件。
二、机体免疫力因素
1.免疫力低下人群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对阴道毛滴虫的抵御能力下降。例如,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阴道毛滴虫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整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从而引发滴虫性外阴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身体对阴道毛滴虫的清除能力减弱,增加了感染滴虫性外阴炎的可能性。
2.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阴道的生理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此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情况,容易感染阴道毛滴虫。育龄期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性接触频繁,增加了滴虫传播的机会,而且育龄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相对变化较大,也可能影响阴道的酸碱平衡等环境,使得她们成为滴虫性外阴炎的高发人群。
三、个人卫生习惯因素
1.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是引起滴虫性外阴炎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不经常更换内裤,内裤长时间不清洗或清洗不彻底,会导致外阴局部细菌、滴虫等病原体滋生。有些女性习惯长时间穿着紧身化纤内裤,这种内裤不透气,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为阴道毛滴虫等病原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了感染滴虫性外阴炎的风险。
经期卫生不良也是常见原因,经期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经血是良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和滴虫的生长繁殖,从而容易引发外阴炎等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