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兴趣与行为、感知觉方面有诸多表现,社交沟通存在互动缺陷和语言沟通障碍,兴趣与行为有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感知觉有对感觉刺激的异常反应。
一、社交沟通方面的表现
1.社交互动缺陷
婴儿期可能就表现出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回应,对父母的亲近行为缺乏积极反馈,比如当父母抱起时没有正常的依偎等表现。在幼儿期,难以与同龄儿童建立正常的玩伴关系,不会主动参与到集体游戏中,不能理解集体游戏的规则和同伴的意图,例如在幼儿园里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互动。随着年龄增长,仍可能存在社交障碍,在社交场合中难以发起或维持对话,不能根据社交情境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比如在与他人交谈时,不能根据对方的话题和反应进行合适的回应,话题转换不自然等。
2.语言沟通障碍
语言发育延迟: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延迟的情况,可能在1-2岁时还不会说有意义的词汇,或者比正常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晚很多。例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单字,而孤独症儿童可能到2岁还不会说简单的“爸爸”“妈妈”等称呼。
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可能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而且这些语言往往与当时的情境不相关。例如一直重复“今天天气真好”,不管周围环境是否真的符合这个表述的情境。还有可能存在语言理解困难,不能正确理解他人话语的含义,比如让其拿红色的杯子,可能不能准确找到对应的物品。
二、兴趣与行为方面的表现
1.兴趣狭窄
固定的兴趣对象: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非常狭窄。例如只对旋转的物品,像风扇、车轮等感兴趣,长时间专注于观察它们的旋转,对其他丰富多彩的玩具或活动却缺乏兴趣。
刻板的行为模式:有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自己等,这些行为往往没有明显的目的,但儿童会反复进行。例如持续不断地拍手,每天都会重复这个动作很多次,而且很难被阻止。
2.行为方式刻板
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难以适应环境的改变。比如平时走的路线改变了,或者房间里家具的摆放位置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如大哭大闹、焦虑不安等。例如原本固定的座位被调换了,孤独症儿童可能会拒绝进入教室或者在教室里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
三、感知觉方面的表现
1.感知觉异常
对感觉刺激的异常反应:可能存在对感觉刺激的过弱或过强反应。例如对某些声音过于敏感,听到尖锐的声音就会捂耳朵、哭闹,而对正常音量的声音却无动于衷;或者对疼痛的感觉不敏感,可能会在受伤时没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另外,也可能存在对触觉等其他感觉刺激的异常反应,如不喜欢被人触摸身体的某些部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