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是怎么回事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有潜伏期、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原治疗,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儿童预防要谨慎并遵免疫程序和习惯。
一、定义与病原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态性,以短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染色法可染成紫红色。
二、传播途径
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当受感染的体虱叮咬人体时,普氏立克次体可通过虱粪污染叮咬处的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此外,干虱粪中的立克次体还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短者5天,长者21天。
2.发热:多为急骤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呈稽留热型,持续2-3周。发热伴有全身酸痛、头痛、结膜充血等症状。
3.皮疹:约于病程第4-5天开始出现皮疹,初为鲜红色斑丘疹,迅速转为暗红色,可融合成片,皮疹首先出现于躯干部,然后向四肢蔓延,面部一般无皮疹。
4.神经系统症状:常有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失眠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
5.其他:可伴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内有体虱接触史或疫区旅居史。
2.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凝集试验)阳性,效价在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且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更具诊断价值。
病原体分离:可取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于豚鼠腹腔,若豚鼠发热,解剖后取其脾、睾丸鞘膜等做涂片或印片,可发现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
2.病原治疗:首选氯霉素或四环素类药物,如氯霉素,对普氏立克次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隔离并治疗患者,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关键措施。对患者的衣物、被褥等可用煮沸、干热(55-60℃30-60分钟)等方法灭虱。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3.保护易感人群:进入疫区的人员可进行疫苗接种,如鼠型斑疹伤寒疫苗等,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接种时需谨慎评估其安全性和必要性。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预防接种等措施实施时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免疫程序和禁忌证,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