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可通过观察症状初步识别;家庭护理要隔离休息、做好口腔、皮肤、发热护理;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培养卫生习惯、保持室内通风及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一、手足口病的识别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一般通过观察症状表现来初步识别,若宝宝出现上述部位的皮疹且有发热等情况,需警惕手足口病。
二、家庭护理要点
1.隔离休息:一旦怀疑宝宝患手足口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让宝宝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因为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隔离休息可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也利于宝宝自身集中精力对抗病毒。
2.口腔护理: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由于口腔内有疱疹,漱口可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起感染。可以用软纱布或棉签蘸温水轻轻擦拭口腔,但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疱疹部位。
3.皮肤护理: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衣物要柔软、舒适,勤更换。手足口病患儿皮肤会有疱疹,柔软舒适的衣物可减少对疱疹的摩擦。定期为宝宝修剪指甲,防止宝宝搔抓疱疹引起破溃感染。
4.发热护理:若宝宝有发热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散热。物理降温相对温和,适合儿童。但要密切观察宝宝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药物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退热药物等。
三、就医指征
1.宝宝持续高热不退,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仍无明显下降趋势。因为持续高热可能会引起宝宝惊厥等严重情况,所以需要及时就医。
2.宝宝精神萎靡、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这些表现可能提示病情加重,累及神经系统等,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
3.宝宝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可能是出现了心肺功能受累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必须尽快就医。
四、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EV71疫苗可预防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鼓励在18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宝宝患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
2.卫生习惯培养:教育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减少感染肠道病毒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