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传染源是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典型症状有腮腺肿大及全身症状,还可能引发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并发症。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并发症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青春期后患者要注意相关并发症。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排出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腮腺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多为一侧,随后另一侧也可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触痛及弹性感,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
并发症
脑膜脑炎:是腮腺炎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儿童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发现细胞数增多等异常。
睾丸炎或卵巢炎:多见于青春期后患者,睾丸炎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卵巢炎可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
胰腺炎: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尿淀粉酶升高。
三、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腮腺肿大的典型特征及流行病史等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
病毒分离: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确诊,但操作较为复杂,一般较少采用。
四、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对症治疗: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腮腺肿痛明显者可局部冷敷以缓解症状。
并发症治疗:对于出现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脑膜脑炎患者需降低颅内压等。
五、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隔离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2周。
切断传播途径: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腮腺炎后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青春期后的患者,要注意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女性患者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