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维生素D缺乏(内源性合成不足、外源性摄入不足)、钙磷代谢异常(钙摄入不足、磷摄入异常)、疾病与药物影响(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药物影响)以及生长速度过快(早产儿、双胎儿等生长快且储存维生素D相对不足易发病)。
一、维生素D缺乏
1.内源性合成不足:小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需经紫外线照射转化为维生素D,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婴幼儿若户外活动少,皮肤接触紫外线不足,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例如,冬季出生的小儿,由于日照时间短,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受限,更容易发生佝偻病。
2.外源性摄入不足: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若母乳喂养的婴儿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且户外活动少,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配方奶粉中虽含有一定量维生素D,但如果奶粉调配不合理或摄入量不足,也可能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够。
二、钙磷代谢异常
1.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原料,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膳食中钙含量不足,如乳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影响骨骼的正常钙化,引发佝偻病。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后,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就可能出现钙摄入不足的情况。
2.磷摄入异常:磷与钙在骨骼钙化过程中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钙磷比例适宜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某些疾病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能导致磷摄入异常,从而影响钙磷代谢,引发佝偻病。例如,长期饮用含磷过少的特殊液体的小儿,可能出现磷缺乏,进而影响骨骼钙化。
三、疾病与药物影响
1.消化系统疾病:一些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钙、磷的吸收。例如,慢性腹泻会导致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使得维生素D、钙、磷的吸收减少,从而增加佝偻病的发生风险。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儿,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容易引发佝偻病。
2.肾脏疾病:肾脏是维生素D活化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例如,肾小管酸中毒等肾脏疾病会导致维生素D代谢异常,影响钙磷的重吸收,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佝偻病。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会干扰维生素D、钙、磷的代谢。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分解,使其半衰期缩短,从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增加佝偻病发生的可能性。
四、生长速度过快
小儿在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其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相对不足,且生长速度快,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更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就容易发生佝偻病。例如,一个早产儿,出生后生长速度较快,若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不及时,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佝偻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