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包括宫内、产时和产后。宫内感染可通过胎盘途径(母亲感染经胎盘侵袭胎儿)和上行感染途径(阴道内病原体上行感染羊膜腔);产时感染与产程延长(增加胎儿暴露于产道病原体机会)、胎膜早破(病原体易通过破膜处入宫腔感染胎儿)有关;产后感染包括脐部感染(脐部护理不当致细菌侵入血液)、皮肤黏膜感染(破损皮肤黏膜使病原体侵入)、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感染后病原体侵入血液)。
一、宫内感染途径
1.胎盘途径:母亲孕期存在感染,如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母亲患有菌血症时,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循环感染胎儿,这在孕期母亲有泌尿系统感染、生殖道感染等情况下较为容易发生,胎儿在宫内处于相对封闭但仍可能被病原体侵犯的环境,胎盘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通道。
2.上行感染途径:母亲阴道内的病原体可上行感染羊膜腔,引发胎儿感染,若母亲阴道内存在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体,在孕期尤其是临近分娩时,病原体可能沿着生殖道上行,进入羊膜腔感染胎儿,这种情况与母亲孕期个人卫生状况、生殖道菌群状态等因素相关。
二、产时感染途径
1.产程延长:产程延长会增加胎儿暴露于产道中病原体的机会,产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可能在产程延长过程中侵入胎儿,比如产程超过正常时长,胎儿在产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受到产道内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增加。
2.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时,产道内的病原体容易通过破膜处进入宫腔感染胎儿,胎膜早破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若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未分娩,胎儿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这是因为胎膜起到了一定的屏障保护作用,胎膜破裂后屏障功能丧失,病原体容易入侵。
三、产后感染途径
1.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产后容易感染的部位,若脐部护理不当,如脐带残端被细菌污染,细菌可通过脐部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新生儿的脐部创面未完全愈合时,病原体容易定植并侵入,家长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若未做到清洁、干燥,就容易导致脐部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
2.皮肤黏膜感染: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容易受损,如皮肤有擦伤、脓疱疮等情况,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血液,比如新生儿皮肤接触到不洁物品导致皮肤破损,病原体随之进入体内,另外,口腔黏膜破损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入侵的途径,与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清洁程度、皮肤黏膜的完整性等因素有关。
3.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新生儿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病原体可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新生儿发生肺炎时,病原体可通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时,病原体也可能经肠道黏膜侵入血液,这与新生儿的免疫力相对低下,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防御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有关,若新生儿生活环境中有病原体存在,容易引发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