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症状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初期多为缓慢起病、体温阶梯式上升、全身不适;极期有消化系统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缓解期和恢复期如护理不当或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需结合多方面综合诊断。
一、初期症状
1.发热:多为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式上升,可在1周左右升至39℃-40℃,发热可持续数周。儿童由于机体代谢相对旺盛等因素,发热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体温波动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儿童体温上升速度可能相对较快,但具体需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判断。成人则可能以较为平稳的阶梯式发热为主要特征。
2.全身不适:患者常感全身乏力、疲倦,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痛等表现。儿童可能在活动量上明显减少,相较于平日更为嗜睡或精神萎靡,而成人可能会主诉全身倦怠,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二、极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钝痛。这是因为副伤寒杆菌感染后,累及肠道相关部位引起炎症反应所致。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烦躁等方式来表现腹部的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来辅助判断。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大便性状多为稀便或水样便,部分患者可能带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成人可能会因为腹泻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若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出现脱水等情况;儿童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脆弱,腹泻更容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格外关注液体的补充。
2.相对缓脉:脉搏加快程度与体温升高不相符,称为相对缓脉。这是副伤寒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是由于细菌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从而使心跳相对缓慢。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此症状,个体差异较大。
3.玫瑰疹:部分患者在病程7-14天左右,皮肤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多分布于胸、腹部,数量一般在10个以内。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玫瑰疹的观察可能需要更细致的皮肤检查,而成人观察相对较为直观,但玫瑰疹的出现与否也不是诊断副伤寒的绝对依据,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缓解期和恢复期症状
随着治疗的进行或机体自身免疫的作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开始缓解。如果在此期间护理不当或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肠出血时可能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大量便血;肠穿孔时则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急腹症表现。儿童由于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
总之,副伤寒的症状多样,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有一定差异,对于疑似副伤寒的患者,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