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相当于现代什么病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病因是杆菌经口入消化道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等引发菌血症,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等,诊断靠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检查,治疗用抗生素等并对症支持,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在其中生长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菌血症期。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菌可再次进入血流并随血流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肝、脾、骨髓、肾和胆囊等,形成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引起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对应诊断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现代医学通过以下方式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的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一般抗体“O”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在1/160或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三、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疗效确切。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一般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同时需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孕妇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病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避免低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有瑞氏综合征风险的药物;对于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外科等治疗措施。
四、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为止。对带菌者应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做好饮用水的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目前常用的伤寒疫苗有伤寒Vi多糖疫苗等。对于儿童接种疫苗要按照儿童免疫程序规范进行,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等;对于有过敏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接种疫苗要谨慎评估。



